2025年05月09日
■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王超
5月6日清晨,初夏的阳光刚刚洒在乌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葡萄架上,乌海葡萄科技小院已热闹非凡,来自宁夏大学园艺专业的31名大三学生迫不及待地涌向实验大棚。这个藏在农业园里的“田间课堂”,如今成了周边高校学子竞相探访的“网红课堂”。
“快看,这才5月葡萄就红了!”学生们围在葡萄架下,手机拍照声此起彼伏。
“这是‘苏欣一号’,国内最早熟的大粒葡萄品种之一,高抗病、生长旺、成花强,5月底就能上市。”科技小院“掌门人”郭永胜摸着葡萄叶,黝黑的脸上带着笑,“搞农业光会种可不行,还得会‘算’——算时间、算市场、算土壤里的账,啥时候下果最值钱、土里该喂多少‘伙食’,咱小院就是帮农民先算这本账。”
突然,老郭弯腰抓起一把土:“考考你们,怎么判断大棚土壤有机质够不够?”
“做土壤八项检测!”
“看施肥记录!”
……
学生们七嘴八舌抢着回答。
“仪器是准,可作物等不起啊!”老郭嘿嘿一笑,扒拉开一垄土:“教你们两招土法子——先看有没有蚯蚓,再试试手感。”说着,他一使劲,直接在土里掏了个20厘米深的坑,“有蚯蚓说明有机质丰富,能松快刨开,也证明土里有货!要是硬得跟砖头似的……”他拍拍手上的土,“那就是缺肥啦!”
“老师,您这技术,农民一定学得会。”大三学生王宁肯定地说。
“是呢,我们光去年就举办41场培训,培训出4000多名‘土专家’。”老郭举起一串葡萄接着说,“农技人员研究出的动物油肥料施肥管理这一技术,就能增加土壤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土壤的保肥性能,为葡萄早上市提供基础条件。推广后,上千农户受益。”
自2022年11月成立以来,乌海葡萄科技小院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动标准化建园、攻克种植技术难关等措施,引导全市葡萄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实现“建立一家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的美好愿景。
如今,在科技小院的示范带动下,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这里开花结果:“沙地樱桃种植技术”攻克了内蒙古沙土地区种植难题;“设施草莓种植技术”推行“五个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葡萄架下羊肚菌”项目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经推广新技术11项,惠及4000余人,为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活动尾声,郭永胜摘下一串葡萄塞给学生:“尝尝,现在酸,但再过20天,甜味立马就上来了——农业最讲‘火候’。”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将来有人搞智慧农业,传感器能告诉你湿度温度,但种地的真功夫,得亲手摸过泥土才算数,科技+经验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