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

——“北疆蓝光·2025”地震灾害救援实战拉动演练侧记

2025年05月09日

T型横渡绳索救援。

重物移除安全破拆救援。

■平安乌海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叮铃铃,叮铃铃…….”

5月7日早上5时,市消防救援支队警铃突然响起。“集合!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发生7级‘地震’,部分房屋已倒塌,人员被困情况不明,乌海市消防救援支队地震灾害救援轻型专业队迅速前去支援!”收到指令后,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集结,前往救援。

原来,为充分作好消防救援队伍“抗大震、抢大险、救大灾”的应急准备工作,加强与应急、地震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于5月7日至9日,在全区同步开展“北疆蓝光·2025”地震灾害救援实战拉动演练。此次主演练场设在鄂尔多斯市,其他盟市设分演练场。

是演练,也是实战。消防员们立即集结,穿着橙色抢险救援服,身背近20公斤重的72小时携行包,上车前往现场。途中受“地震”影响,道路“损毁”,消防员们在崎岖不平的戈壁沙漠路段徒步10公里,经过重重考验,最终抵达“地震中心”现场。

没有片刻休息时间,消防员们立即投入营地搭建工作。“我们的演练模拟真实地震抢险救援场景,晚上需就地休息,所以要提前作好所有准备工作。”市消防救援支队海勃湾区消防救援大队光明路特勤站站长聂晓龙说。搭建好后,经过简单休整,搜救组的消防员再次出发,前往“震中”中心展开搜救。

T型横渡绳索救援项目模拟人员在陡峭山坡坠崖被困,需要紧急救援,但救援人员无法徒步到达被困人员位置,需要利用绳索搭建T型横渡系统开展救援。该项目现场,消防员们分组行动:一组人员在A点安全稳固的位置设置主锚点,利用抛投器将绳头一侧发射至B点位置 ;另一组人员在B点将发射来的绳头固定在安全稳固的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后,一名消防员沿着绳索下降至被困人员位置,对被困人员进行简单的伤情检查和固定,随后通过对讲机与上方指战员沟通协调,在全体指战员的密切配合下,缓缓将被困人员吊运至A点安全地带。

在此次演练中,市消防救援支队新引进的器械狗正式亮相。该设备具有走路、奔跑和爬楼梯3个功能,最高时速为1公里/6分钟,主要用于灾后侦查等工作。“这个设备可以到达人员不方便到达的位置,通过提供热成像确定被困人员位置,还可以提供隧道扫描,为我们的救援工作提供便利。”市消防救援支队战勤保障基地通讯员史春辉说。

演练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消防员们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一项任务,现场讨论最佳救援方式、搭设支架,以最优、最快的方式展开救援。“这次演练完全模拟真实环境,比如废墟内狭窄空间破拆时,烟雾和噪音让人高度紧张。但正是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让我们更熟悉装备操作和团队配合,同时也暴露出个别环节的不足,后续会针对性加强训练。”聂晓龙说。

随着消防救援队伍面向“全灾种、大应急”的转变,突发性、复杂性、艰巨性救援任务明显增加,我市消防救援支队突出实战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全面展示地震灾害救援的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综合检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预案体系、力量体系建设成效,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演练就是为了发现队伍的优缺点,总结经验,使人员配合更默契、器材装备分配更规范合理。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次演练的经验教训,为快速、准确、有效地参与各类灾害事故积累经验,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守正创新,奋力攻坚,全面提升救援能力和水平,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取得新业绩。”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廖其涛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