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3日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本报记者 赵晖
技术改造、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工业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最关键的密码,也是摆脱传统生产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作为工业城市的乌海,将如何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工业企业带来哪些改变、收益和技术变革?近日,记者走进一线找寻答案。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位于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悬浮法聚合装置能效提升改造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有序地开展作业,各类机械轰鸣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该项目将6×70立方米聚合15万吨/年聚氯乙烯(PVC)装置产能等量替换,新建一套3×137立方米PVC装置及30万吨/年氯乙烯单体气相脱水净化装置,总投资约4.13亿元,可实现老旧装置、老旧设备升级,为打造本质安全型、节能环保型企业提供有力支持。”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工程指挥部工程负责人王晓庆说,项目建成后,可实现PVC产品多元化,SG-3型树脂、SG-5型树脂、SG-7型树脂、SG-8型树脂牌号相互切换,同时可生产高端膜制品软SG-5型树脂,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园区另一侧的内蒙古君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乌达冶炼铁合金分厂车间,机器轰鸣,全自动圆盘浇注、余热锅炉及自动输配料系统等设备高效作业。操作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全自动开堵眼系统操作。
“‘开眼’这道工序以前需要五六个人扛着几十公斤重的圆钢去操作,费时费力又危险。现在我们只需要一个人用‘遥控器’几分钟就能搞定。”铁合金生产技术室主任苑春亲眼见证了设备更新带来的变化。
乌达冶炼铁合金分厂于2003年4月奠基,建设10台硅铁装置,年产能为10万吨。多年来,该分厂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尤其是将原有10台12500kVA矿热炉拆除,按照1.25:1进行产能置换升级改造,新建了2台45000kVA铁合金矿热炉,置换后年产能为8万吨,标志着硅铁生产进入了新篇章。
“新硅铁炉是对原有硅铁产能的减量置换,总投资3.5亿元,占地约51万平方米,采用国内先进且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和环保设备,自动化程度极高,同时配套建设完整的生产辅助设备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现场作业环境,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提升了设备自动化与安全生产水平,从源头减少硅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乌达冶炼党支部书记、冶炼生产委员会主任苏天科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在乌海,像这两家企业向新设备、新技术要“新质生产力”的工业企业比比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企业还把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向瞄准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3年至今,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投入4.5亿元,对所有旧装置进行了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实现投料、出料、输送管道全密闭运行和气体集中收集处理,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安全环保水平。公司财务部部长梅江峰说:“我们对所有生产线进行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对新上的项目优先实施安全生产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逐步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更新改造焕发新机
记者在走访企业时发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我市工业企业带来了新变化。
一是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乌海能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贺海涛说,他们将新设备新工艺融入“洗选”生产各环节,全年配洗原煤873万吨,精煤回收率提升2.41%,综合回收率提升7.65%,实现“双提高”的同时,为企业创效1.1亿元。
二是通过设备更新布局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季戊四醇及配套装置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火热。
“我们将原有3万吨季戊四醇配套银法甲醛装置淘汰后,新建一套3万吨季戊四醇装置及10万吨铁钼法甲醛装置,建成后企业可生产99%级季戊四醇,并大幅降低能耗,提升装置本质安全水平,满足不同客户产品需要,极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项目安全负责人张锁成说,项目建成后,该公司将成为国内季戊四醇行业领头企业。
三是推进节能降碳,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乌海蓝益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垃圾回收发电企业,生产工艺需要更高标准和要求。
2023年以来,该公司进行锅炉技术升级改造,相比一般火力发电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24万吨,入炉原料煤掺煤比由6.92%降低到1%左右,年节约成本1137万元,改造效果明显。
“今年,公司将进行能耗设备的更新工作,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大动力。”该公司董事长黄金权说。
协同用力精准服务
工业企业对设备更新改造需求强烈,积极性高,政府部门也同步发力,大力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助推企业减负前行。
去年,我市出台了《乌海市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从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扩大范围支持政策、设备更新项目申报要求、设备更新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等方面,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明确到2027年,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当前,国家和自治区已出台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若干措施。为保证政策直达企业,市工信局联合区级工信部门积极开展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需求摸排行动,并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工作,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级相关政策。
“去年,我们申报了三批次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50个,工信部审核通过21个。今年,我们又统计到51家化工企业存在老旧设备更新需求,涉及空压站储气罐、空气储罐、3073振动筛等生产设备。”市工信局投资规划科科长段于松说。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组织申报了第四批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6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印发的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第四批)清单,贷款需求6.68亿元。前期申报已放贷企业2个,贷款总额4.27亿元。
市工信局副局长李艳彤表示,市工信局将持续跟踪项目签约放款及投资建设情况,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推动项目前期条件落实,协助做好银企对接、签约放款等相关工作。
设备更新改造对企业而言,涉及高昂的成本,资金筹集是难题。为化解企业融资难题,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助力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有效投资。以建行乌海分行为例,该行为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办理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授信金额为3.68亿元,已累计发放贷款4453万元。
“我们将继续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摸排辖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开展贷款摸底、推送对接、贴息跟进等工作。第一时间向辖内金融机构推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名单,督促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融资对接和贷款投放工作,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货币信贷政策管理科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指导金融机构发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4笔,金额共计4.61亿元。
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不仅是单纯的设备替换,更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迭代升级,是提高企业生产效能、顺应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信,这场从车间开始的技术变革,将为乌海加速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