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网 慧养老 补短板 托起老人稳稳的幸福

——我市“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工作综述

2025年10月07日

■“十四五”乌海答卷

本报记者 王超

在市智慧养老监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网络“云端”每天为老年人精准送出个性化私人定制服务;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互助养老幸福院,餐厅、活动室、休息室一应俱全,老人们其乐融融,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在海勃湾区宜和老年公寓,老人享受着“小病不出院、大病直通车”的便利服务……

养老涉及千家万户,是家事也是国事。截至2024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12万人,占总人口的20%。

面对老龄化趋势,“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群众养老急难愁盼,不断加强政策创制,丰富多元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擦亮“颐养·乌海”养老服务品牌,以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如今,我市已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市和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相关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并跻身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地区,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适老化改造基本全覆盖,整体养老服务水平持续走在自治区前列。

夯实根基 “品质养老”更舒心

“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医疗资源。不管是预防保健、小病小痛,还是突发情况,都能得到专业处置,孩子们也放心。”在海勃湾区宜和老年公寓,正在做理疗的赵秀英老人笑着说。

“出小区就是养老服务中心,我们常来唱歌、打牌、打快板、排练舞蹈,生活特别幸福。”家住海勃湾区海北街道青山南苑小区的王树华对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赞不绝口,“中心还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教我们很多居家健康知识。”

在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互助养老幸福院,63岁的独居老人王焦梅和好友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每天和老姐妹们一起做理疗、唠家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干部定期巡视更让她这样的独居老人倍感安心。

“养老服务中心”开在家门口,“幸福院”建在村子里——这正是我市构建全域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实现老年人有温度、有品质“家门口养老”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我市强化养老服务制度设计,有序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符合区域养老服务发展实际的政策性框架,通过制定《乌海市养老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实现规划、施工、验收、交付使用“四同步”,形成了养老服务与城市发展、人口发展相协调适应的发展格局。通过打造市级医养结合示范性养老机构、区级养老综合体、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小区老年之家及家庭护理床位,逐步构建起六级全域性、标准化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实现从“老人跟着机构走”到“机构跟着老人走”的转变。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03个,总床位4249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4%,并率先在自治区实现了城区、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数字赋能 “幸福享老”更顺心

“丁零零……”近日,乌达区智慧养老调度中心电话响起,家住梁家沟街道永昌佳苑社区的贾巧兰老人“点单”——需要清洁厨房和理发服务。平台话务员张美荣迅速“派单”,助老员田志芳立即“接单”上门,为老人提供周到服务。

“只要一个电话,助老员就会上门服务,理发、收拾家什么都能做,真是太方便了!”贾巧兰说起“虚拟养老院”连连称赞。

在我市,这样的“虚拟养老院”已为数万名老年人提供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心理咨询、饮食服务、家政便民等多项居家养老支持。

在市智慧养老监管服务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市8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运行数据与服务动态。该中心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等资源,构建起“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监督”的智慧养老生态圈。

“利用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判断异常、鉴别风险趋势等,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处理求助上千次,响应及时率达100%。”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我市按照“1+3+N”养老模式,在智慧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依托市级养老指挥调度中心,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助老管理员和加盟服务商,提供日托、短期托、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家电维修、代购、代缴等实体援助服务和定制生活照料服务,对服务对象做到有呼必应、有问必答、有求必帮,逐渐形成多层次、可持续、高联动的城市智慧养老体系。

补齐短板 “老有所养”更安心

从读书角到棋牌室,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从心率、血压检测到针灸、理疗,健康服务样样到位……谈及海勃湾区工行南小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5岁的刘素珍总是赞不绝口。

“午餐是自助形式,10元就能享用10种菜品,吃饱为止。”自从社区开设为老餐厅,家住海勃湾区的付文峰老人几乎天天前来就餐。餐厅通过“堂食+站点取餐+困难老人送餐”模式,确保覆盖所有有需求的社区老人。

“餐厅有一字扶手,厨房配备燃气探测器,出门有四脚手杖,洗澡有沐浴凳……”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的71岁老人张来福笑着向记者介绍家中适老化改造后的新变化。

老了,去哪里?对大多数人来说,“原居安养”是共同心愿。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我市民政部门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现有资源,突出多功能、综合性,全面建设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在社区建设惠民餐厅、打造乡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健全完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增加老年人集中区域服务供给。

为把对老年人的关爱落到实处,我市不断探索创新,以适老化改造为抓手,推进适老化服务进家庭,精准聚焦老年人群体现实关切,于细微之处下足“绣花”功夫,积极打造老年宜居环境。

目前,全市已建成8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全部配套设立助餐点或惠民餐厅,形成半径1公里的“助餐企业+中心厨房+社区配餐点+小区惠民餐厅”助餐服务体系,构建起全覆盖、链条式的“六级六边”养老服务网络;全市累计完成适老化改造2610户,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改造目标基本覆盖,其中2024年完成812户,超额完成全年800户的任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