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第07版:
  • 匠心雅韵(63)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丹青乌海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马杰,现为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马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线条、颜色很敏感,在家里写写画画。家人发现他的兴趣所在,给他报了一个美术培训班。“我在培训班一直学到初中毕业,从素描、速写到可以独立作画。”他说。后来他考入西南民族大学,大学期间,他去云南省、湖南省等地进行采风,创作出大量美术作品。“我最长在画室连续创作十几个小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不感觉疲惫。大学时,我经常在休息日去成都周边的古镇进行写生,一去就是一整天。”他说。大学毕业后,马杰在成都从事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工作,后回到我市,从事少儿美术的培训和教学工作。

  • 李叔同的油画艺术

    李叔同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传奇式的存在。出生于贵胄家庭的他以艺术“弄潮儿”的形象走入人们的视野,也以艺术上的才华打开自己的人生画卷:文学、诗词、音律、金石、丹青、篆刻、书法、戏剧等,在上个世纪之初新旧思想交替挣扎的迷雾里,他别开生面地站上时代潮流的前端。俞平伯评价他:“李先生做一样像一样……学习油画便像个美术家……”

  • 侯凯瑞:学习绘画要循序渐进

    本报记者 李浩

    侯凯瑞,坚持绘画创作10余年。近日,他向记者分享了他和绘画的故事。

    高中时,侯凯瑞看到班级里学美术的同学,时不时背着画板去写生,让侯凯瑞好生羡慕。与家人商量后,他从高二开始学习绘画。他从素描、速写、色彩学起,逐步深入到临摹、写生,直至独立作画。艺考前的集训阶段,侯凯瑞在呼和浩特市的集训班里抓紧备战,大部分时间都在画室画画。“当时早晨六七点就到画室,晚上回到宿舍休息已是深夜了,每天都要画几十张素描,还要抽空学习文化课,真是太不容易了。”侯凯瑞说。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的一所高校。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