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第05版:
  • 粮田变良田 打开高效“丰收密码”

    本报记者 张丽阳

    “以前我们夫妻俩照顾两三亩地都费事儿,从早忙到晚,现在一个人能轻轻松松打理80多亩田地,这都要归功于农田建设。”近日,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不少种植户享受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刘文珍就是其中一个。

    据了解,2024年乌达区投资2400万余元建设8933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完善乡间道路、提升土壤质量、安装智能化设备等方面入手,统筹改造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通过平整农田土地、新修田间道路、深松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改造输水管道等,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同时,在农田周围新植耐旱、抗病虫害的新疆杨加强农田防护,安装智能虫情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推广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农用地膜,提高耕地质量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乌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内容已全部完成。

  • 传承文化 强健体魄

    ■弘扬北疆文化 看非遗

    本报记者 张丽阳 文/图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布了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程派八卦掌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程派八卦掌是八卦掌中一支很重要的分支。八卦掌是三大内家拳之一,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步法走转为主的传统武术,自清朝末年著名武术家董海川创立,流传百余年,以易理说拳理,借武技以修身,把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八卦、古代哲理、武技精华和养身要术融于一体。1966年出生的张永平正是乌达区程派八卦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派八卦掌第五代传承人。

  • 办好更高质量的人民满意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报记者 陈洋 文/图

    近年来,乌达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扎实工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加强,为学生营造了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环境,也为区域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德树人培根

  • 织密党群驿站“小网点” 筑牢服务群众“大舞台”

    本报讯 近年来,乌达区聚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织密党群驿站“小网点”,推动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提档升级,着力打通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米”,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筑牢服务群众“大舞台”。

    ——关注服务小事,编制网格清单。乌达区科学划分148个小区网格,辐射社区内12.17万常住人口,为居民提供医疗、养老、托幼等全方位的服务;依托“喜邻”“流动办公桌”“红先锋”等党建品牌,设立网格服务事项清单,明确网格职责,做好数据采集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惠民政策宣传员、困难帮扶服务员、平安建设协管员“五员”服务。

  • 乌达区推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常态化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本报讯 近年来,乌达区深入推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用情用心用力做好群众工作,凝聚起感恩奋进的强大力量。

    乌达区进一步明确“一月一小循环,半年一大循环”人口数据动态更新频次,将人口信息采集范围扩充至5方面76项,结合对租房就业、子女入学等信息的精准分析,组织网格员、党员中心户、楼栋长等力量在入户过程中精准发放解读“服务一卡通”“惠民一本账”,做到“一户一账、户户有账”。按照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宣讲共抓思路,采取合力造节引流、融入政策宣讲、现场答疑解难的方式,统筹谋划重大活动安排,集体经济分红大会、邻里大集等活动现场设置10分钟政策宣讲、现场沟通解难题等环节,让惠民政策宣讲接地气、冒热气。

  • 消防安全宣传

    为扎实做好火灾防范工作,有效减少辖区火灾事故的发生,近日,乌达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了消防安全宣传活动。活动中,消防队员来到辖区商店、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等形式,宣传普及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火灾预防、应急疏散等知识,进一步筑牢基层防火灭火“第一道防线”。 (黄建飞 摄)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