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第05版:
  • 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在推进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准施策

    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海勃湾区结合年度工作安排,制定了《海勃湾区深入推进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细化了17条具体工作任务,并逐一调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已调度5次,完成12项任务,持续推进5项,整体完成率达到70%。

  • 区教育局开展校外培训机构 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

    本报讯 (记者陈洋)为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筑牢安全教育防线,11月25日至26日,海勃湾区教育局联合海勃湾区消防救援大队、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辖区9所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

    检查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勘查的方式,重点检查教学教材、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是否合规,并对安全防护设施、消防设施进行检查。

  • 区法学会多管齐下 助推法治海勃湾建设

    本报讯(记者段维娜)近年来,海勃湾区法学会坚持巩固和发展并重,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推动自身建设提档升级,持续壮大会员队伍,优化会员管理服务,组织引导会员参与法学研究、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为海勃湾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海勃湾区法学会以政法各单位+综合执法单位的法治人才为基础,吸纳全区优秀法学研究、法律服务工作者,搭建会员队伍平台,2024年共新增8家会员团体、23名个人会员,截至目前,海勃湾区法学会共有会员团体41家,个人会员178名。针对人员分布不均的问题,海勃湾区法学会面向基层,不断扩大会员发展的覆盖面,吸纳12名公益律师、7名司法所长以及17名社区法律明白人进入会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法律实务工作者立足一线、直面法治实践、善于实证研究的特长,形成法学和法律工作者优势互补的合理布局。

  • 党建引领“家门口”服务 谱写亲民利民新篇章

    本报记者 毕晓敏

    在海勃湾区新华街道清泉社区,一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核心,深入探索“家门口”党建工作有效载体的行动正在进行。社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置、提供便捷服务,打好“为民、亲民、利民”三张“走心牌”,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高效的服务。

  • 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有效

    本报记者 毕晓敏

    去年7月,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公园社区第八网格员在聊天中征集到了一个特别的诉求:因子女白天忙于生意,无法照顾老人,希望社区能提供一个地方让老人白天待着,早晚由子女接送。这一诉求引起了凤凰岭街道党工委的高度重视。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安排分管领导和社区党委书记实地走访了老人,详细了解情况。原来,老人的子女都是做生意的,白天实在照应不了老人,而老人既不想去养老院,又不想雇保姆,也不想为难孩子。他们信任社区,觉得社区像家一样,因此,希望能在社区度过白天时光。

  • 中小微企业专场招聘会举办

    11月30日,2024年海勃湾区“职引未来”大中城市秋季联合招聘——中小微企业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此次招聘会旨在为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搭建桥梁,为中小微企业广纳人才,为广大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毕晓敏 摄)

  • 以多元共治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打造平安乌海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以源头治理为切口,积极探索新途径,凝聚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合力,全面打造“社警联动”新格局,为居民营造了一个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

    海达社区以网格化服务为主体,与派出所、司法所、市场监管所、综合执法中队层层联动,形成了由社区党委书记任首席调解员,社区“两委”、网格员任次席调解员,派出所、司法所、综合执法、“五老”人员及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的调解队伍。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