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瑜 文/图
在海勃湾区林荫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藏着一家占地100平方米的小型“图书馆”——社区书屋,这里拥有一万余册图书,占了足有半个屋子。另外,这里还能与市图书馆、海勃湾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让附近居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海量图书资源,以及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
张全超 编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众所周知,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文明之美,然而其中有一种东西,它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对它的解读,能直接复原古人的生活,考古现场如果发现它,必定会引发轰动效应,那就是人骨。它虽然重要,但在公众看来毕竟不如其他考古发现那样喜闻乐见,大家更是对它充满了敬畏甚至是恐惧。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从事考古和体质人类学的师生共同编写的一部科普作品,通过四个章节的20篇文章,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对这种特殊遗物进行了科学解读,涉及的内容形形色色,宛如破案,抽丝剥茧。内容包括古代开颅术、骨骼上的刀伤、墓葬中的骨癌少年、古代盗墓者的火并、古人文身、缠足女性、奥茨冰人等等。每篇文章配合图片,专门讲述一个话题,从考古发现入手,运用体质人类学,结合考古学、民族学等,复原古人的生活细节。
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2024学生阅读报告》。该报告以翔实数据与鲜活案例,勾勒出燕园学子沉浸书海、以阅读丈量世界的学术图景,为书香校园建设与全民阅读推广提供高校样本。这份兼具理性分析与人文温度的报告,不仅展现了北大学子“读万卷书”的治学精神,更折射出高校在传承文化基因、培育创新人才中的使命担当。
金寿福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如此形容古埃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埃及学研究学者金寿福以四十余年研究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学界研究与考古发现,借助古埃及人留下的丰富文字、图画与实物,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一个更为真切的古埃及——从文明的兴起、国家起源与制度,到经济、宗教信仰,再到象形文字、金字塔……全景式展现神秘瑰丽的古埃及文明。 (转载自《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姜瑜
夏日炎炎,总渴望找到一处清凉之地,其实只需一本书、一杯茶,便可开启一段宁静而美好的夏日阅读时光。走进我市的图书馆、书店、社区书屋等,处处都能看到不少市民沉浸在阅读之中,于文字间静享夏日清凉。
书店里的“书”式生活
7日,记者在海勃湾区公园南路上的一家书店看到,店内显眼位置摆放着大量畅销书籍,外国名著、文学小说、少儿绘本等各个年龄段的读物应有尽有,前来看书、购书的人络绎不绝。在书架旁,不少孩子席地而坐,捧着喜爱的书籍认真阅读,还有不少学生带着教辅资料来自习,充分利用周末时光充实自己。
[新加坡]杨斌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从哪吒的历史到龙涎香与海贝的采摘、坦博拉火山的喷发,本书紧紧围绕“跨文化的互动”,详细阐释九个案例,空间覆盖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时间则跨越上下五千年,其主题包括海洋史、物质史、贸易史、科技史和艺术史,背后的关键词是“流动”,在流动中呈现出全球史研究的特性。(转载自《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