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近日,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培训中,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医疗中心工作人员为民警、职工详细讲解了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及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并指导大家进行了心肺复苏演练。
(黄建飞 摄)
■美丽乌海
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旅游驿站、观景平台点缀其中……金秋时节,行至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一路生花处处景。近年来,我市坚持通景、链景、融景,打造集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娱乐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乡村公路。(王超 摄)
本报讯 (记者崔建敏)今年,我市企业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积极热情,截至目前,共有100家企业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参与企业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近年来,我市按照《乌海市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把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具体措施。市科技局印发《乌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每月调度,落实相应政策,加强科技供给能力,建立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同时出台《乌海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面对面指导实现科技服务精准对接,宣传科技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永桃
10月12日,在乌海市海勃湾区金田第三城住宅小区一楼楼道内,乌海市热力有限责任公司热表所副主任徐振环手持室温调控器,将一户居民家室温由23度调试到26度,室温调制阀随之自动转了起来。
“我们为每户用户配备了热计量装置、室温控制阀和室温调控器。使用这个室温调控器,用户可以设定室内温度。本采暖期这个小区可以实现用户自主调控、按需供热、计量收费。”徐振环边演示边介绍。
本报讯 今年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当日,市防灾减灾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开展了“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主题宣传活动。
在海勃湾区千禧苑小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普及了国际减灾日的由来、意义以及安全用电用气、日常急救和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技能等知识,并向居民发放了防灾减灾宣传册,增强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素养。
■乌海供电 守护光明
本报讯 在电力服务持续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海勃湾供电公司积极开展营销计量表计改造工作,在保障改造质量的同时提升客户满意度。
提前谋划,响应诉求。海勃湾供电公司提前布局,安排专人盯办全量工单,对客户诉求及时响应、快速处理,每日通报重点工作进展,减少客户停电困扰,有效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在每个小区改造前,电力网格员在网格群发布详细的改造通知,涵盖时间、流程等关键信息,同时在小区公告栏张贴改造公告,做到信息多渠道、全面覆盖。
本报讯(记者孟荣)2024年,市网络文艺协会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建强协会各项职能、锻造网络文学队伍,积极参与国内网络平台及我市各类文艺活动,展现新时代网络文艺风采,为我市文学艺术发展贡献力量。
思想引领,增强网络文艺队伍政治意识。市网络文艺协会组织会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市网络文艺工作者坚定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文艺实践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发挥网络文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学研讨,组织会员撰写民族团结主题稿件,先后为市委网信办、市总工会等部门报送民族团结故事和各级各类民族团结主题网络文艺评论文章10余篇。
本报记者 王蒙
兴产业稳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近年来,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渡口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把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切入点。2024年,巴音陶亥镇渡口村利用闲置旧校舍,成立了渡口村手套加工厂,采取“村集体领办+村内生产+就近销售”的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我们的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李浩
“以前,我坐轮渡过黄河,非常耗时耗力。”“现在人们从乌达区到海勃湾区既可坐公交,也可开私家车,方便了很多。”近日,年过七旬的乌达区居民冯宽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1978年,冯宽在乌达矿务局七二一职工大学(现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一)读书。当时,作为班长的他要送两名同学去海勃湾区,这是冯宽首次坐轮渡,觉得既新鲜又好奇。“那天黄河上风大浪急,轮船被河水冲得向北滑去,只见舵手使劲儿往回打方向盘。大浪拍在甲板上,浑浊的黄河水立刻溅湿了他的鞋子和裤子。轮船左右摇晃、上下颠簸,让人感觉既刺激又惊险。”冯宽说。他们下午1点多从乌达区出发,通过轮渡来到海勃湾区已接近下午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