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市井故事
杨星灿
1968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乘坐火车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给内蒙古日报社送稿子。当我第一次跨入这家报社的大门时,心中既有神秘之感,又存敬畏之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传播的手段还不像现在这样快捷方便,那时,我对外发稿一般采取3种办法:一是时效性不强、内容较为普通的稿子,从邮局邮寄,把信封的左上角剪掉,写上“稿件”2字,不用贴邮票;二是时效性强的动态新闻,在办公室打电话或去邮局发电报传稿子,新闻稿的电话或电报费用,要比普通电话、电报费便宜很多;三是重要的新闻稿件,我会亲自送到新闻单位。
■市井故事
肖卫琴
“懂王”是上高中的儿子给我起的绰号,也是微信里的备注名。
“懂王”是什么意思,刚看到这个备注时,我一头雾水,上网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是形容“川普”的。他以为我看不到,作为亲妈的我当然明白,这肯定不是在夸奖我。即便是贬义,比我高一头的18岁少年,也不敢明目张胆批评他的亲妈,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悄悄发泄内心的不满。
■市井故事
衣名
自小在母亲的呵护下,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当走进“围城”后,就显得无可奈何,只好把家政大权交给妻子,加上我不跳舞、不垒“长城”、不抽烟,兜里装“铜”反觉占地方,所以,连单位“小范围”的奖金,我也是毫无保留地双手捧交给“家长”。妻子见我在用钱上属“低能儿”,也从未给我过“回扣”,从自己兜里经常翻不出一分钱,常常是脸比兜干净。因此,我也落得个怕老婆的雅号。
■市井故事
岁月是一壶老酒,越酿越醇。 故事是一盏清茶,越泡越香。 我有酒,也有茶, 你有故事吗?
市井故事栏目现面向爱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你”征文,请把你生活中那些曾经让你流泪、让你追忆、让你欢喜、让你悸动、使你感到温暖、给你新的力量、送你心香一瓣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城市里的工业印迹
本报记者 赵荣
2024年,第三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在北京举办,乌海能源公司以“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为名申报的“国家工业遗产”被正式授牌,实现了自治区煤炭板块企业入选国家工业遗产零的突破。
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实物见证,更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对于乌海这座以工矿起家的城市来说,旧厂房、老建筑、已经停用的生产设备有很多,像“一通厂”“二通厂”“跃进电厂”“千钢”“三矿”这些工业厂矿也有很多。那里凝聚着矿区职工战天斗地、艰辛奋斗的光辉岁月,也见证着乌海于茫茫戈壁白手起家的历史,让我们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共同回顾这段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