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市井故事
董国宾
老妈年纪大了,但思想并不老,对一些新潮的词儿和新潮的事儿,很是感兴趣。
“酷”“顶”“给力”“钻石王老五”,这些新潮的词儿,老妈都知道。还时常关心国家大事,“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都能讲出些见解和感受来。“世博会”“世界杯”“低碳生活”,也知道是个啥。老妈说话很逗,“东西”总是说成“东东”,“我”说成“偶”,“很好”说成“大好”,说得满脸生趣。兴致好的时候,还哼上几句李宇春的新歌,唱完先是微微一笑,继而开怀大笑。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市井故事
冯宽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3·12”植树节到了,全国各地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又掀起绿化祖国的热潮,看着电视里植树造林火热场面的报道,不由得想起了50多年前,儿时的我营造“红领巾林”的往事。
5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天班主任杨老师给我们布置任务,要在距离学校5公里远的西沙梁营造“红领巾林”,并向我们讲了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第二天早晨,同学们有的带着铁锹,有的带着水桶和脸盆,排着整齐的队伍,扛着少先队队旗,喊着“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向西沙梁进军了。
■市井故事
王国梁
自从母亲搬到城里为我们带孩子后,我就一直劝父亲也搬来。可他就是不同意,说在乡下住惯了,在城里不自在。母亲和父亲“两地分居”的生活一过就是3年,今年父亲拗不过我们轮番劝说,终于搬来了。
我对父亲说:“爸,既来之,则安之。别再想城里生活不自在了,以后我妈和您都在城里养老了。”父亲说:“放心吧,我知道。”接下来,父亲开始努力调整生活状态和心态。他有空就去小城里转悠,把整个小城转了几大圈,连角落里也不放过。我明白,父亲这样是为了尽快熟悉小城,融入其中。几天后,父亲对我说:“其实呢,城里乡下都一样,在哪儿都能过得好好的!”
■市井故事
岁月是一壶老酒,越酿越醇。 故事是一盏清茶,越泡越香。 我有酒,也有茶, 你有故事吗?
市井故事栏目现面向爱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你”征文,请把你生活中那些曾经让你流泪、让你追忆、让你欢喜、让你悸动、使你感到温暖、给你新的力量、送你心香一瓣的故事讲给我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