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记者 姜瑜 文/图
在海南区西卓子山街道祥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间占地70平方米的社区书屋颇受居民欢迎。这里有藏书7000多册,涵盖了科普、文学、农业、水电、建筑、生活、教育等十几个门类。因此,书友也常常在这里相聚、分享、交流,乐享这个家门口的书香世界。
刘焱 著 朱慧颖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从“百药长”附子到魏晋文人的“五石散”,致命毒药为何能成为救命神药?从王羲之到韩愈、柳宗元,文人士大夫为何如此热衷服药?本书研究了在3世纪至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转载自《北京日报》)
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的“爱祖国·爱家乡”——“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漫画版)”(第4辑)读者见面会近日在苏州举行。上海混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磊携新书“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漫画版)”第4辑新书——《新疆正在说》《西藏正在说》《甘肃正在说》《福建正在说》《河北正在说》与读者互动。“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漫画版)”希望孩子们从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身边最熟悉的风物人情出发,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这片古老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陈磊表示,创作的时候,主创团队的多数时间都用在对知识的梳理和解读上,采用漫画形式是因为可以把文字难以表现的信息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陈磊还以这一系列图书为切入点,围绕写作技巧、阅读漫画对孩子健康心态的养成作用、创作初衷及后续创作计划等作了分享。(转载自《中华读书报》)
小红书 主编
文汇出版社
每天,小红书社区里有近1亿字关于“生活记录”的书写,讲述着自己的生活或身边人的故事。本书中11篇非虚构作品,源自小红书发起的“身边写作大赛”。这些故事汇聚成时代之下普通人生活的光谱,让未被主流关注到的折叠经验有了被阅读的可能。 (转载自《西安日报》)
“天才诗人李商隐与他的命运迷宫”——《少年李的烦恼》新书分享会近期在京举办。从李商隐朦胧诗文的多义解读到历史小说创作的前期准备,再到中国古典文学在当代的传承,与会者围绕《少年李的烦恼》中李商隐的生平与诗作、历史小说的现代书写等话题展开探讨。
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杜晓勤、文史作家张向荣、《少年李的烦恼》作者马鸣谦等出席活动,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
本报记者 姜瑜
在这个暑假,我市的中小学生畅游书海,尽情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没错,暑假正是阅读的黄金期,是学生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不管是老师引导、家长监督,还是因为爱好和习惯自发进行,阅读都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成为他们最好的“充电”方式。
阅读是小学生的“充电宝”
钱小华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在乡村做书店:先锋书店的乡村十年》,是钱小华记录其投身乡村做书店的纪实散文作品,书写十年间在乡村的见闻和感想。2014年,一次偶然的碧山之行,改变了钱小华做书店的轨迹。在经历了实体书店倒闭潮后即便是被说成理想主义的疯子,钱小华仍然坚持把书店开到偏远的乡村去,于是有了碧山书局。往后十年,他又陆续在戴家山、松阳、屏南等地开办了12家乡村书店。他为乡村带去了诗意的精神生活,为乡村人民创造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