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穆晓岚
枯叶还在寒风中呜咽
芽苞已在泛绿的枝条绽出笑颜
春在赶来的路上
泥土在无声中睡醒
月亮已浮出水面
清辉辗转反侧后洒落人间
蓝冰龟裂出千年釉彩
桃花令谁忘往流连
我在暗夜遥望远山
红嘴鸥捎来南风的缠绵
葡萄藤舒展了腰肢
你是否艳羡那翩翩起舞的纸鸢
芮胤
水的透彻和宁和成就了水的品质,水的自然和平静勾勒出水的境界。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上善”可以“若水”,“真水”可以“无香”,这每一处形容,似乎都写满了人们对水的敬畏和赞美。
有人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敬意,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整个世界才绚丽多姿。万物因水而生,大地因水而秀,苍生因水而美,这是水展现给我们的生命真谛。还有人说,之所以有这样的赞美,是因为水延续了生命最原始的执着,不修饰、不伪装、不超脱、不流俗,无论是关山万重还是叠嶂层峦,东流入海始终是它不变的憧憬。
刘峰
往往,在河流转弯之处,河水的流淌会稍缓一些。
在故乡,人们将大河转弯处,美其名曰“湾”。早春过后,河流的上空,宛如一座巨大的舞台,朝晖夕阴、阴晴不定、风云雷电、气象万千,雨不停地笼罩着河流,让它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远山融化的雪水,沿途交汇的小溪,又让它变得桀骜不驯、浩浩荡荡,像哈姆雷特一样令人捉摸不定,演绎成春汛。
张卫东
轻风细雨禾苗壮,
野水飞花草木芳。
烂漫心田归大海,
苍茫世路映朝阳。
七绝·植绿
参天秀木千年竹,
遍地芳兰百载花。
绿水青山生瑞露,
清风碧海映朝霞。
七绝·春柳
苍穹翠袖轻风影,
大地红妆细雨声。
嫩蕊芳馨溪树晓,
高枝紫燕碧云晴。
常胜
1974年,我随86处建井二队来到公乌素,承担续建二号井井巷工程。当时的娱乐活动极少,看电视更是无从谈起。唯有露天电影成了当时极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享受。
当时,公乌素矿区的两个煤矿经常放映电影,离家属住宅区均有一段距离。露天矿更远一些,还需翻过铁路才能到达。尽管这样,丝毫不影响我们小孩子的兴致。室外看电影最好的季节自然是春秋时节。春天和风习习,人们早早吃了晚饭,便三五成群地赶到放映地。小孩们尤其性急,为占据一个好的位置,等不到菜熟,便迫不及待地将刚出笼的馒头或窝头抓两个,捞一块咸菜便跑出门去。原来还有比我们更早的,因为在距银幕5米左右的正中间已经摆好了小板凳,甚至还有几块砖头,显然也是占位置用的。大家也不计较这些小事,让开摆石块和小凳的最佳位置,在靠边的地方随便坐下,趁着天还没有暗下来,便山南海北地闲聊起来。工作中的交流、技术方面的切磋、邻里间的沟通、小孩们的学习……在电影尚未开演之前,在其他场合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
马骏斐
在山野裸露的胸膛
播下种子
等待一颗破壳的梦想
张开绿色
扶稳一棵树苗
用清泉和汗水浇灌
让它的根须和我们的掌心
轻握大地的脉搏
我们种下的每一枝青绿
都是岁月的诗意
它们在风中
写下婀娜的韵律
当阳光穿过枝桠
在地上织就斑驳的光影
那是这个春天
最美丽的新衣
当一片又一片的春天
摄影
(李陶)
雪石
莫道流年堪春晚,匆匆绿意葱葱。
远山含黛轻烟笼。
郊野湿衣袖,嫩草绕河走。
一丝风儿懒吹过,便落杏花无数。
柳叶轻拂游人面。
微感料峭时,晚霞薄似雾。
刘朝侠
松针上的松露在晨光中闪闪发光
电缆震颤,二十只麻雀争论着
混凝土裂缝里蒲公英的命运
碎云是未完成的偈语
无线电波正在翻译
陶片上铭文古老的文义
我剥开橘子时
听见岩层断裂的回声
指缝里流出的汁液
慢慢化为江河两岸庄稼的香甜
所有日子充满神秘的事物
阳光触摸着人类复杂生活的表面
安泰
那一天
春天来了
红嘴鸥还没有来
乌海湖乍暖还寒
湖心依然冰封
水利枢纽只调节水利
不调节温暖
调节温暖的是红嘴鸥
她比春天来得晚了一些
可当她来到湖畔的那一天
湖畔的一切都产生了变化
湖畔的冰雪草木都感受到了
红嘴鸥一定是只温暖的鸟儿
她的声音是有温度的
她来到乌海湖畔
●小小说
潘文进
段家河镇的樱桃花,如汹涌的春潮,漫过一道道山梁。这一大片粉白的花海,恰似缥缈的云朵,将眼前这无边春色,染得愈发朦胧。
林羽,这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满心热忱奔赴于各人才市场,可投递的简历,像风中的落叶,打了几个旋儿后,便悄无声息,沉入茫茫人海,再无音讯。然而,段家河镇樱花节那张精美的海报,将迷茫中的他,引向了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
(新韵)
穆凤岐
春临乌海巽风吹,
百鸟南来次第归。
湖面冰融鹅鹭戏,
沙洲雪化燕鸥飞。
一群鸿雁凫桃水,
几对青鸭踱岸陂。
羁客徙迁时运巧,
黄河恰好鲤鱼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