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日 第03版:
  • 碧水一方 “益”同守护

    ■平安乌海

    本报记者 张楚研

    “黄河安,则天下安。”我市作为黄河入蒙第一站,肩负着守护黄河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打造“检察+”工作模式,与多部门形成合力,不仅推动黄河保护,还全方位保障公益诉讼制度更好守护公共利益。

    来自人大代表的线索

  • 一次次暖心相助 为这个春天“加温”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春意正浓,城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新生”的气息,而穿梭于市井街巷的城管人,如同跃动的暖色音符,以善举谱就春日乐章,用担当绘成温情画卷。

    救人

    “你还好吗?”

    “赶紧拨打120。”

    “大家散开,别聚集,让空气流通。”

    3月24日,在乌海湖南侧清水湾路旁,一行人突然倒地。海勃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滨河特勤三中队执法人员正在附近巡逻,眼看有人倒地,立即上前查看情况。

  • 从“告别”到“延续” 用生命点亮希望

    ■身边暖新闻

    本报记者 张楚研

    当我们面对死亡时,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谢幕生命?

    有一种大爱,播撒希望;有一种善举,迎向新生;有一种接力,让生命突破了生与死的藩篱——人体器官捐献。

    近日,在市人民医院一间手术室内,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内蒙古包钢医院OPO团队(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的医生按照严格的流程开展器官获取手术,获取了器官捐献者的肝脏和肾脏,随后急送至包钢医院进行器官移植。一切妥当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医护人员以及在场其他人员为捐献者举行了一场庄重肃穆的告别仪式,深鞠躬默哀,表达对他至高的敬意和缅怀。

  • 厨艺比拼

    近日,海勃湾区海北街道黄河社区举办“厨艺大比拼”活动,居民们制作菜品,相互品尝。此次活动,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厨艺和交流情感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张楚研 摄)

  • 最后的馈赠 最美的馈赠

    ■短 评

    ◇ 张楚研

    捐献人体器官,被誉为“献上生命的礼物”。在我市这名捐献者的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家人忍痛决定、无偿捐献器官的大爱,让3名病患重获新生。这份“生命的礼物”,传递着爱的温度。

    其实,捐献器官早已不是新闻。相关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705万,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8万余例、遗体捐献6.3万余例、角膜捐献11万余片,挽救了17万余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为10万余人带来光明。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人口,在生命逝去后,将自己的器官遗留在这个世界上,为他人的生命创造了机会。但是,这些数字相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却又显得那么“小众”。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30万名患者需要通过人体器官移植来拯救生命,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例左右。

  • 爱心义诊进社区

    近日,海勃湾区滨河街道湖东社区联合市人民医院开展“医心问邻 肾爱同行”义诊活动,通过给居民量血压、测血糖等,了解居民身体状况,对已患有肾病或存在潜在风险的居民,医生给出针对性指导意见。活动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居民健康生活打下基础。 (张楚研 摄)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