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第03版:
  • “小案大治”的科技密码

    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大数据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培育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全面助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积极响应公安现代化建设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兴警”战略部署,以实现队伍专业化、装备智能化、应用实战化为目标,运用科技力量推动警务实战效能提档升级。

  • “普法地图” 变法治资源为生活指南

    ■法入寻常百姓家

    本报讯 近日,由市司法局制作的“普法地图”正式上线。这一云端法治服务平台汇集全市法治文化资源,展示新时代乌海特色法治画卷,增强法治文化的引领力、传播力、感染力。

    目前,“普法地图”包括全市12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5个法治文化主题广场、7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6个普法驿站、20个基层司法所及市区两级司法行政机关等60处法治文化阵地相关信息,实现法治文化资源“一图统览”。市民可打开“乌海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点击“普法地图”查询任一阵地的实景图片、开放时间、联系方式等,并可一键导航至目的地。

  • 公安机关开展系列校园安全教育活动

    本报讯 (记者曹艺)为切实增强全市各学校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连日来,我市公安机关广泛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校园安全教育活动,提升法治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

    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反恐怖和特巡警支队、法制支队、禁毒支队、侦查中心等联合组成宣讲队伍,走进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主题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的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中,民警、辅警向师生介绍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向学生发出“多学法、知敬畏、守规矩、会避险、保安全”的倡议,并就识毒防毒、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防止校园欺凌等话题进行“以案释法”式宣传。治安管理支队民警检查校园技防、人防、物防安全设施,并使用移动警务办证车,现场为有需要的在校学生提供身份证、居住证办理服务。

  • 巴音陶亥人民法庭 多元解纷护春耕

    ■打造平安乌海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报讯 (记者曹艺)连日来,海南区人民法院巴音陶亥人民法庭聚焦春耕备耕期间群众司法需求,联合巴音陶亥镇司法所、老书记工作室等,扎根田间地头,用心用情化解各类纠纷。

    近日,一对亲兄弟因土地问题产生纠纷,诉至巴音陶亥人民法庭。2018年,经政府土地确权,确认原告在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有耕地19亩,但被告认为该耕地为父母留下的遗产,应有自己的份额,故占用原告耕地5.5亩不予归还,经一棵树村村民委员会调解无果,原告无奈向巴音陶亥人民法庭提起诉讼,兄弟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

  • 办卡容易退卡难,消费者合法权益如何维护?

    ■以案说法

    本报记者 曹艺

    消费者遇到“办卡容易退卡难”的问题,要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近日,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件。

    2021年,该案原告在被告所经营的养生会所接受养生美容服务,服务期间,原告陆续支付预付款6万余元,而实际在该养生会所仅消费9000余元。同年12月,原告与该养生会所协商一致,解除服务合同。此后,原告多次针对未消费的5万余元款项与被告进行协商沟通,直至2022年9月,被告向原告出具一份承诺书,明确表示:由于原告个人原因不再接受本机构服务,双方协商退还预付款2.2万元,但因本人目前暂时无退款能力,约定6个月后一次性退款给原告。2024年3月,被告经营的养生会所核准注销,但其一直未按承诺书约定履行退款义务,被告多次催要未果,遂诉至海勃湾区人民法院,要求被告返还其未消费的美容养生服务费5万余元。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